首页 > 老人 > 正文

大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0日

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选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语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却不言语,四时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不说话。圣人推究天地的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的道理。所以至人自然而无为,大圣人不妄自造作,只是取法于天地而已。

【解说】《知北游》中最精彩的就是庄子对于天地和大圣的言说。天地之所以令人敬畏,是因为其拥有“大美”;大圣之所以很难超越,是因为其“不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向往美,人人都追求美,庄子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是超越世俗的美丑观念的“大美”或“至美”。在庄子看来,世俗之人所谓的美,其实并不是真的美,因为这样的美,和是非善恶观念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的主观偏见。天地的美之所以被称为是“大美”,那是因为天地之美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美,是一种不事雕琢的美,这种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审美不仅重视事物的外在美,更强调事物内在的性格美、情趣美、精神美。人世间的美丑、是非是人为的,所以美丑具有相对性,美丑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外形丑就较早地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化丑为美,以丑为美,早已成为中国人在欣赏人的美、自然美中的一种审美情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山石等的自然美就强调以丑为美。

天地有大美,能与天地相通、深谙自然之道的大美之人就是圣人。圣人的品格也是一种大美,能够超越世俗,能够超越一己之私,也可以说是一种永恒之美。涨潮在《幽梦影》中对人进行过分类:“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对于人来讲,成为圣人或仙佛是很难的,但是千万不要成为庸人,更不要成为小人,这应该是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