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人 > 正文

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导致腿没劲儿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0日

供应四肢血液的血管称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适很常见,据统计患病率约15%。不仅是患者,甚至有些医生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都不够,常常误认为“老年关节病或坐骨神经引起的问题等”。

老人走路间断没劲的症状在临床上称为“间歇性跛行”,这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见的症状。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老年人,发病年龄45岁以上居多,临床早期表现为肢体的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随着肢体缺血的加重出现静息痛,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到疾病晚期会出现肢体末端溃烂、坏疽的症状。该病是多种原因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出现血栓,导致下肢慢性缺血。

供应四肢血液的血管称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适很常见,据统计患病率约15%。不仅是患者,甚至有些医生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都不够,常常误认为“老年关节病或坐骨神经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很多人腿部不适,也当成是老年慢性病,不及时治疗,结果延误诊治良机。间歇性跛行轻微时不会致残,但如果血流严重受阻导致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严重时会发生坏疽、趾端发黑,此时肢体缺血严重已经发生了细胞损伤和死亡,就有截肢的危险。

除了腿部症状,患外周血管病的老人的上肢也会发生动脉阻塞,出现患肢无力、发凉、无脉或脉弱。如果上肢的上游供血动脉严重狭窄,还会发生“窃血现象”,就是说患肢活动时,本来供给大脑的部分血液被缺血的动脉“偷走”,以供给缺血的患肢,结果导致头晕,甚至脑卒中。

专家建议,根据周围血管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并结合中医病因,包括年老气亏、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配合益气补血、化痰散结、温经散寒、清热利湿、补肾健脾等治疗原则,并采用血管内灌注等治疗方案,从根本上改善患肢的血运,采取独特地局部坏死组织清除术,促进伤口愈合,最大限度的保留病人的肢体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