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陈阿婆,在下楼梯时不慎跌倒,顿时感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坐起。
在家人和邻居的搀扶下回到卧室卧床休息,但稍微翻身疼痛就加剧,用活络油、跌打酒等外涂,阿婆仍然疼痛难忍,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不说,晚上痛得服用安眠药也无法入睡。几番折腾后,家人决定把阿婆送去医院。医生为阿婆进行脊椎X线照片检查,发现阿婆有一个椎体变扁了,诊断为第一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于是,医生为阿婆进行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把变扁的椎体“撑”高了,结果阿婆的腰不再痛,两天后就下地走动了。
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多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常常是咳嗽、打喷嚏、持物或滑倒等“小问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腰痛通常较为剧烈。活动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但疼痛一般局限在腰背部,臀部和双下肢多不受影响,也有部分患者觉得胸部或腹部疼痛。骨折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脊柱后凸畸形(也就是俗话说的“驼背”),这是因为脊椎靠近腹腔的那一部分通常压缩得最为严重,这时腰背部向前弯曲,严重时还会导致胸廓变形、胸腔容积减少,从而使患者心肺的舒张受限,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脊椎之所以会发生压缩骨折,是因为它首先发生了骨质疏松。试想一下,原本充满骨质的脊椎出现骨质减少,变得像饼干甚至像海绵一样稀稀松松的,自然是不够硬度去支撑人体的体重和各种活动,所以这时轻微的外力即可把脊椎骨压扁。
以往治疗脊椎压缩骨折的保守方法有服用止痛药物、卧床休息、佩带支具等,这些方法止痛效果往往不佳,而且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传统的切开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欠佳:由于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对这类患者施行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因此开放手术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