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人 > 正文

要健康动起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0日

近日,卫生部等单位在《致全国大众倡议书》中呼吁自5月11日起将每月的11日作为大众“步行日”,希望广大公众能在这天以“11路”代替汽车,健康出行、低碳出行。

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介绍,2009年我国成人癌症、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已分别占到总死亡的78.68%和79.62%,较前些年又有较大增长,这充分说明慢性疾病已经给我国公众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和挑战,这些疾病都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久坐少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今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吃动平衡,走向健康”,孔灵芝副局长呼吁公众:要健康,就要“动”起来!

大部分白领不参与体育锻炼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更加依赖各种交通工具,尤其是清晨,似乎坐在公交车上打个盹后才能完全醒来,才能胜任一天的工作。从床铺到餐桌,从餐桌到汽车,从汽车到办公桌,从办公桌再到汽车……许多人每天重复着扭曲的轮回,长此以往的代价不言而喻。据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介绍,从门诊情况来看,相当数量的白领由于工作繁忙,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或者进行没有针对性的锻炼。

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力不从心,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已成为了白领们的通病。康主任建议,若能制定出循序渐进的健身方案,坚持半年左右时间,身体状况就会有明显的改善。而步行,就是最好、最简单的健身方式。

室内健身不如室外获益多

许多新潮的青年人热衷于办张健身卡,然后一头扎进健身房,康主任认为,其实室内健身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室内健身空气质量相对不如户外,而空气质量恰恰是人在运动时最重要的因素。况且,健身房内的景观,大多是符合室内特点的,植物大多矮小、稀疏,而户外健身,运动者能够直接亲近自然,运动时的心境必有所不同。还有,健身房内的管理若是做不到器械、更衣柜专用,或是消毒不及时,都会导致疾病传播,尤其是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疣)比较常见。

所以,户外运动较被推崇,其中步行尤显重要。康主任介绍,走步对于下肢肌肉的锻炼很有效,而且还能预防骨质疏松症。另外,步行的过程就是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这就如同液体泵一样,使血液由肢体远端回流到心脏,而且足踝部充分活动,这对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具有积极的意义。

患病老人走路最安全

一直在倡导健身和运动,但是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文娴介绍,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的时候还是一定要小心,大负荷量的运动尽量避免。特别是夏季,一定要掌握好运动的时间。

刘主任认为,每天半个小时的步行,能够保证身体微微出汗就足以达到运动效果了。另外,早晨锻炼是最不适宜的运动时间,因为早晨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期,容易发生意外。所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以运动时不出现不适症状为前提。上午10点左右或者是晚饭后出门运动,是最佳的时间。运动虽好,但也要因人而异,切忌强迫自己做超负荷的运动,尤其是患病的老年人,要学会量力而行。

倒着走并没有科学依据

谈到“步行日”,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翁习生表示,其实人们每天都在走路,不要因为将11日确立为“步行日”,而只在特定的某几天改变生活习惯进行运动。走路是很好的运动,但不可走得太慢,也不可强迫自己完成身体无法负荷的走路长度。翁主任介绍,临床中常遇到一些患者,强迫自我完成超出身体极限的运动项目,如每天必须跑几千米,运动多长时间等。超负荷的运动,不仅会对身体器官和机能造成损害,对于膝关节也造成很大损伤,且无法恢复。

很多老年人热爱爬山,翁主任指出,其实爬山对老年人的膝关节软骨有很大损伤。因为爬山时,膝关节需要承受身体体重4至6倍的重量。所以,热爱爬山运动的中老年人,应减少这项运动的时间和负荷体力。中老年人可以选择柔和且有效的有氧运动,如走步、游泳等。翁主任建议,一般人步行能够保证在15至20分钟以上,以15分钟走1000米为宜。同时要遵循长期锻炼的运动守则,不要倡导的时候走走,平时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