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往往有一种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在世之日屈指可数,属于“倒计时”,于是产生负性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老人健康长寿。
人到老年,往往有一种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在世之日屈指可数,属于“倒计时”,于是产生负性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老人健康长寿。
负性心理之一:无聊感。人老了,不再需要工作,老妇整日在家就是围着“菜篮子、锅子、孙子”转;老头过的是“等吃、等睡、等明天”的“三等公民”生活,于是显得寂寞、枯燥、无聊,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心理分析及调适处方:生活缺少情趣,缺少目标,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对老年人来说,工作画上句号(尤其是有些活需要体力,老人也确实干不动了),可是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只是一个转折,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可以画画、练字、养鱼、种花。只要有阳光心态,能自找乐趣,那么,枯燥、寂寞、无聊的负性心态,就会荡然无存。
负性心理之二:颓废无为感。有这种心态的老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那样没有了活力。整天生活懒散,精神萎靡,什么事都不愿意做,度日如年。
心理分析及调适处方:这些老人生活低调,心境灰暗,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整天唉声叹气,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要做到“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心态不老”,只有这样,生命乐章才能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负性心理之三:生命末日感。有这种心态的老人,认为自己离阎王殿越来越近了,于是不唱青春歌,专奏黄昏曲,终日陷入绝望之中不能自拔。
心理分析及调适处方:心情抑郁,情绪悲观,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把老年期看做人生之途的末日,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要具有“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积极心态去迎接老年期,去享受老年生活。多和一些“乐观派”、“老来狂”的老人结伴,从他们的身上吸取正能量,积极面对生活,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发挥余热,自己也能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负性心理之四:孤独寂寞感。人到老年,离开了社会(单位)大家庭,整天蜗居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就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与小辈分居、老夫妻两人生活、性格内向的老人,更容易产生这种心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