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人 > 正文

范治斌的水墨人物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0日

范治斌(1972— ),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

范治斌(1972— ),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近年,治斌兄的水墨人物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在很多场合,我听到人们对他作品的称赞;也有许多人著文对他的作品进行评论。这也启发了我的思绪。不论人和物,在社会中都站一席之地。我们在西藏高原可以看到,山脚一片葱翠,山腰就黄叶纷飞了,再到山顶,那已是冰天雪地。从山脚到山顶,我们的印象便是一年四季。这种自然的奇观,就是季节的剖面。如果,把今天我们经历的时代做一解刨,那么,时代的剖面告诉我们,我们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近代、现代与后现代。绘画也是如此。治斌兄的作品在当今的画坛中不仅有一席之地,而且引人注目,受众据他作品的水平,自然会给他一个应有的定位,已经不用我再多讲。我要说的是他所取得成就的难度、他从事绘画的态度以及他还要跨越的限度。难 度治斌兄的花鸟、山水画名,被水墨人物画所掩。这说明他的水墨人物画成就最大。从他几年前的作品《老者》到《路遇》,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发展轨迹。《老者》之难,难在技巧,难在基本功的体现,首先是抓形,而后是钩线、皴擦、渲染等基本手法的运用。光的体现,则是用留白,及墨色浓淡去调节。给人的印象,就是逼真。也可以说他的技法过了一关。技法过关之难,画家各有体会,其中的磨难和甘苦不言而喻。如果我们放开来想,就是治斌兄的创作思维也过了一关。基本功的运用与组合,来自画家的统一与把握。究竟怎样体现,各有个性。如果我们假设范治斌的水墨人物画是今日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根系则在百年之前。由清代中后期西方绘画技巧的传入,到民国时代西方绘画理念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传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画种,我称之为“院校系”,特点就是基本功扎实,创作严谨,体现目的准确,注重细节,色彩运用得当,用今天的话说,既是具备了专业的绘画语言。这语言中虽“调门”有异,但基本法则一致。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中国话虽有各种口音,但语法、文字却是一致。院校系形成这么一套,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与高度。其中之难度,就是一本专著,恐怕也不能概括全面。治斌兄就是植根在这样一片沃土中成长的。

院校系的高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师承严密,但光从作品的表现上,却找不到宗于哪一家。这个特点源于他们对已有绘画固有程式的整合,这种整合也是一种创作。治斌兄在《老者》中,已经把这种整合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因此我说,范治斌这一时期的作品,突破了若干难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的是怎样用画面去表现人物精神,进而理解人物、体现人物这又一难关。首先是画什么人,其次是画人的哪一瞬间情绪,再次是怎么画。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可作来却难。这已经涉及到画家的心源内部了。“行进中,路遇了这位老人。她微笑着,形容至纯至朴,那感觉有如乡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久居城市的我有种久违的亲切和感动”。这是治斌兄创作《路遇》时的感触。这几句说得实在、轻松也很抒情,是文学的语言、情感。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态度。态 度范治兄的创作态度勤奋、严谨。而创作心态则轻松、自然。他曾说:“我和朋友及学生讲过一句玩笑话:起笔时风起云涌,收笔时灰飞烟灭,用来形容我经常的作画心态,虽然有点夸张,但对我创造中的快乐与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从大家的会心一笑中可知艺途的探索是何其相似。”这段议论中,我最看中的是“艺途的探索是何其相似”这句话。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等的创作都可以与绘画相融和。都为了创作者内心的体现,这体现赢得了受众的欢迎,便是创作者最大的畅快。我们现在说《路遇》这幅画。有人对我讲,“我看到画中的老太太,先是亲切,再是欣慰,最后是黯然泪下。亲切是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欣慰是母亲在高兴;黯然是母亲的付出太多,;泪下是自己得到的比母亲多得多,”。《路遇》感动受众了。由喜剧而悲剧,由轻松而沉重。更是由画面而画面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