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七月划入了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因为自然环境中湿气弥漫,人体非常容易遭受到湿邪的侵袭,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所以七月养生要注意防湿。同时还要防中暑,应多饮水、喝绿豆汤。
中医将七月划入了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因为自然环境中湿气弥漫,人体非常容易遭受到湿邪的侵袭,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所以七月养生要注意防湿。同时还要防中暑,应多饮水、喝绿豆汤。
“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七月正是吃苋菜的最佳月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苋菜“甘、冷利、无毒,具有补气除热,利在小肠,治初痢”等功用。苋菜具有解毒清热、补血止血、通利小便等功效,对这个时节常见的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七月是即将进入长夏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小暑时节很多地区的温度平均在30摄氏度以上,有的地方还突破了40摄氏度的高温,所以有热浪袭人之感。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这就是说明大暑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因此,防暑降温是人们度夏的重要事项。由于天气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和锻炼,确保心脏阳气旺盛。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室内通风,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夏补三伏,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精补。
神补,暑天可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安排1小时午休。清晨和傍晚时,在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处散步、打太极拳,还可外出消夏避暑,既能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鸭、鹅肉;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除适当服食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
药补,阴虚体弱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等。阳虚者,可选用蛤蚧、鹿茸等助阳之品。气偏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补气之品。这可调整身体的偏差,又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精补,酷暑盛夏期间,应节欲保精,要适当节制性生活,防止房事过度耗伤肾精,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吃西红柿最防晒,研究表明,西红柿中富含的抗氧化剂,番茄红素,可使晒伤指数下降40%,特别是熟西红柿。另外,胡萝卜和土豆中的β胡萝卜素等成分也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在主食方面,全麦食品防晒效果最好。其中富含的维生素B可以有效提高肌肤对阳光的抵抗力,减少色素沉着,而且全麦属粗纤维食物,有清除体内积聚的毒素的作用,可以减少黑斑形成。
夏季要特别注意饮水量的增加。一般来说,每天的饮水包括牛奶、豆浆、粥、汤在内,应在2000毫升左右。而且提倡主动饮水,不要等到感到口渴后再喝水,而应经常少量地喝些水以维持机体的需要。同时,夏季应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能预防中暑。
夏天可适当多吃些苦、酸、咸味的食物,少吃甜味食物。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胃、除潮湿。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在炎热的夏季应重视精神养生保健,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相关阅读